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5的文章

MOOC 大人物 (2) – Andrew Ng

圖片
Andrew Ng出生於1976的英國,早期求學生涯分布在新加坡與香港,接著在美國Carnegie Mellon大學讀資訊工程,碩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而博士班則是柏克萊大學機器學習領域大師Michel Jordan的學生。Andrew Ng從小的夢想就是投身於人工智慧的發展,特別驚豔於Jeff Hawkins所提出的單一演算法。他先後和Google以及百度合作,模仿人腦的神經元架構,以深度學習的方式,發展機器學習演算法,開展出新的一片天空。 圖一、Andrew Ng網頁上deep learning的研究圖例。 Andrew Ng和MOOC結緣則是始於人生中的一個挫敗。2002年,Andrew Ng剛取得博士學位,進入史丹佛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這也意味著,他開始從研究員的角色轉換成教師。第一年的成績看起來充滿挫折,在學生的教學評鑑中,Andrew Ng排在史丹佛大學教師的後百分之三十。 有些人面臨挫折並不引以為意,或者,就直接把自己歸類於研究型的教授,然而Andrew Ng選擇面對這些挫折。 為了發現教學失敗的原因,Andrew Ng買了一台投影機放在家中,錄下自己的教學影像,重複觀看。一開始當然慘不忍睹,但是,隨著練習與時間的進步,Andrew Ng的教學越來越受到學生的肯定,在2014年甚至被選為史丹佛大學的前十名教學優良的教師。Andrew Ng在教學上的努力讓他獲得了參與Stanford SEE計畫的機會,最終孕育了Coursera的誕生。 圖二、Andrew Ng在Coursera上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 Andrew Ng希望可以利用開放式教育普及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而且,他認為開放式教育未來應該是一連串教育實驗的結果,不必依循舊有教育路線。比如說, Andrew Ng在成立Coursera之前就已經針對「學生互評作業機制」做過研究,在重新設計後加入課程,最終變成Coursera的特色。 同時,Andrew Ng在機器學習上的專長也幫助 Coursera能進行大數據(big data)的分析 。由於所有的課程行為都被數位化加以記錄,因此,MOOC可以更容易的分析大量學生的行為,並以學生的行為導向重新設計課程。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測驗題有非常多學生都錯了,這有可能是因為題目敘述不清,或是太

MOOC大人物(1)-登場舞台

圖片
史丹佛大學位於美國西岸加州的史丹佛市,位於矽谷的西北方,這一所全世界排名前三的大學,孕育了包含Google、Yahoo、惠普與昇陽等眾多出名的科技公司,也是MOOC浪潮席捲全球的起點。 事情的開始在2008年。那一年,Coursera的兩位創辦人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都還是計算機工程學系的助理教授,而Udacity的創辦人Sebastian Thrun則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則研究教授。 那時,Andrew Ng接下了Stanford專業發展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合作計畫,發展了一套名為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的教學平台,將史丹佛大學數十個工程學科課程開放給大眾。這是史丹佛大學第一次嘗試免費公開的教育方式。 圖一、Stanford SEE的教學平台。 SEE平台就像是MIT的OpenCourseWare,提供所有課程 完整 的教學內容,包含了教學影片、指定讀物、課程講義以及指定作業,並且以創用CC授權與公眾分享。出乎意料的,當時有超過一百萬人次觀看了SEE的課程內容,這鼓勵了Andrew Ng以及其他資訊工程系的教師們進一步探索開放式課程的可能性。 於是,他們開始了MOOC的實驗旅程。 Andrew Ng設立了OpenClassroom以及其他開放教育的試驗網站,並且和系上老師合作探索不同教學設計能帶給學生的體驗。在一連串試驗過程中,Andrew Ng學習到了創業最重要的資產:「失敗」。他們從失敗中學習到,不要把一門完整的長課程切分成15分鐘左右的單元,而應該重新設計成短單元課程;以及不要模仿實體課堂一起上課的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學習進度與習慣。另外,他們也參考可汗學院調整課程製作方的工具,讓開設一門MOOC課程成為更簡單的事情。 圖二、Stanford OpenClassroom的教學平台。 在2011年,史丹佛大學在兩個平台上開設了三門MOOCs。其中一個平台由Sebastian Thrun團隊設計,開設了人工智慧課程,這個平台之後轉型為Udacity。另一個平台則是由Andrew Ng以及四個學生所開發,開設了機器學習及資料庫兩門課程。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