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媒體報導】臺大東南亞開放課程入口網站上線

與新南向國家公民及全球社群 共享跨越時間與國界的限制 臺大東南亞開放課程入口網站上線 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臺大教發中心) 立足臺灣面向東南亞,回應新南向政策,在臺灣駐泰國代表處協助下,針對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需求,集結臺大開放式課程、臺大 MOOCs 與臺大演講網的精選內容,建置「國立臺灣大學東南亞開放課程」入口網站 (asean.dlc.ntu.edu.tw),以數位化公開的方式,與新南向國家公民與全球社群,共享跨越時間與國界的限制。 「國立臺灣大學東南亞開放課程」主要是由臺大教發中心所製作提供,其核心任務之一是致力開展臺灣高等教育資源公共化,透過專業教學設計、高品質影視錄製與網路技術,將立基於臺灣的華文知識生產,可以跨國界與無時限地與全球公民社會互惠交流。 「國立臺灣大學東南亞開放課程」精選課程中,包括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相關課程,例如資訊工程系林軒田老師的「機器學習」、電機系于天立老師的「人工智慧」等,也有實用商業管理經濟課程,如國企系謝明慧老師的「行銷典範轉移: 變動中的消費世界」、資訊管理系孔令傑老師的「商管研究中的賽局分析」,及臺灣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的學思歷程「35年的挑戰與危機給我的淬鍊」等。同時也有貼近生活與興趣的演講,例如由網紅〈阿滴英文〉、〈臺灣吧〉、〈故事〉、〈泛科學〉、〈你的新媒體學伴〉等。 該網站也致力於促進臺灣與亞洲太平洋文化彼此相互認識,提供人類系童元昭老師的「太平洋島嶼世界」、中文系梅家玲老師的「東亞共同體:東亞文學與文化」、藝術史研究所井隆老師的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ts」,以及中文系齊邦媛老師等匯聚而成的「臺灣文學在臺大」等。 此外,該網站系統性地運用數位方式,將臺灣深厚的華文底蘊透過網路與全球共享,包括中文系歐麗娟老師的「唐詩新思路」,以及歷史系呂世浩老師的「史記」等。相信這樣的優質教學資源,可以在臺灣與東南亞國家在地社群有更多機會流通、利用與推廣,並且進一步讓臺灣和東南亞國家公民社會在國際合作與發展合作上,有更緊密的社會實踐與知識創新。 臺大開放式課程已經上線超過 200 門課程、臺大 MOOCs有超過 30 門課程、臺大演講網上則有超過 2,000 場演講。臺大教發中心也會持續致力於更新內容,平均每個月會有至少 1 門新製高品質課程,以及至少 2

Coursera in Taiwan: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推出 「初級」、「中級」中文學習線上課程

圖片
近年來,學習中文的人愈來愈多,中文逐漸成為  21  世紀的強勢語言,而「中文熱」這個名詞在過去   10  年間的討論度、曝光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根據民族語言網統計,全球的中文使用者已達到 11 億人,約占全球人口七分之一,為滿足此大量需求與推廣中文學習,教育部與國立臺灣大學攜手推出「零到一學中文」、「是誰在說話 — 可愛的臺灣」兩門獨創的中文學習線上課程! 零到一學中文: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chinese-mandarin 適用對象:零起點 - A1 程度的中文學習者 課程長度:為期六週,每週 1 - 1.5 小時 課程特色: 運用直接教學法,使用全中文教學,逐步讓學習者完全融入語境,進而「活用」中文。 活用 BOPPPS 有效教學模組,每週課程包含約 40 分鐘的教學影片、一份測驗與一份練習題組,使學習者清楚了解課堂內容且充分練習,藉此提升教學 / 學習效果、效率與效益。 導入遊戲化設計,提高學習趣味性,本課程與榮獲全球教學創新大獎 ( Reimagine Education ) 的 PaGamO 遊戲平台合作,將遊戲化元素導入中文學習當中,提高學習動機與趣味性,培養出自主學習的企圖心。 介紹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L7B04r4Ik 是誰在說話 -- 可愛的臺灣: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termediate-chinese- mandarin   適用對象: B1 - B2 程度的中文學習者 課程長度:為期四週,每週 1-1.5 小時 課程特色: 將臺灣具代表性的景點,以擬人化的方式編寫為教材,並從中學習中級程度的生字和語法。 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同時認識臺灣民間信仰、當地文化及其影響力。 介紹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IWRsaq4Tg 兩門課程均已開放註冊,「零到一學中文」課程已於 2018 / 8 / 31 正式上線,累計至 2018 / 11 已有超過 2600 名學習者修習;「是誰在說

數位學習中心NTU DLC x 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合作課程發表 重新設計符合這一世代需求的大學學習體驗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學習也日漸數位化。從上課的教室到使用的教材,數位科技愈來愈普及於學習的每個角落。然而,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在過去十多年來似乎沒有跟上科技演化的速度。即使將傳統黑板換成多媒體電子白板,絕大多數課程的授課的模式、師生互動模式並沒有隨之調整。對此,臺大數位學習中心與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合作,由設計思考入門課 (DS5104) 作為切入點,共同探索如何「重新設計符合這一個世代需求的大學學習體驗」。 有別於許多創新教學的討論著眼於「未來」,本次課程的主題設定為「這一個世代」。原因在於,我們認為在談論未來之前,更該先釐清此時此刻的學習者們有什麼樣的需求? 又遇到哪些學習上的挫折? 作為教育機構,我們能如何為學習者設計專屬這個世代的學習體驗? 如何善盡協助教學第一現場的職責,為學習者與教學者創造價值?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方法重新設計學習體驗 設計思考為一套「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方法論,藉由走入田野、觀察並與使用者對話,深入地探索議題,並定義出關鍵的問題點。針對問題點進行創意發想,並快速打造原型、驗證與迭代。將這一套方法論運用到設計學習體驗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本次課程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針對學習的不同面向進行探索。從資訊面到學習環境營造,修課學生運用設計思考挖掘大學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痛點」,並進一步探討「透過哪些學習體驗,可以讓學習能夠真正發生」。 安全的環境 以往在課堂中所著重的點在於學習的內容,環境是相對沒有被強調的。即使教室設備不斷更新,學習的環境不一定有所改善。經過使用者研究後,有團隊發現環境的營造必須超越實體設備,必須在心理面雙管齊下,許多學生時常因為「怕丟臉」,而不敢在課堂中舉手發問。怕丟臉背後深層的不安可能來自於老師、同儕的眼光,甚至是對自我認知的期待。 「如何讓學生能感受到安全自在地學習」是學習體驗中不可或缺的。 有了這個洞見後,團隊進一步創意發想,提出了將遊戲系統融入課堂的概念。遊戲與現實相當顯著的差別在於,在遊戲中失敗不會出事,大不了重來即可。以射擊遊戲為例,若是在現實世界中彈,後果會相當嚴重;但若是在遊戲中即使被射中多槍,也不會有什麼大礙。把課堂環境營造成遊戲一般,透過即時互動系統與授課者及同儕互動,藉此打造出「失敗犯錯也不會怎麼樣」的安全學習環境。重新設計大學學習體驗工作坊小組討論 拉近距離的重要

應用A/B Test於線上教育

A/B Test 常被應用於廣告,產品原形,軟體開發等需要收集受眾/使用者反映的領域,透過類似實驗的方式了解受眾/使用者的偏好與習慣。而現在,這個概念也在Coursera等線上教育平台中協助教學方進行課程優化。 何謂A/B Test 假設你是準備到菜市場擺攤賣高麗菜的一位小販,你打算為你的攤位製作一個看板。若你有兩個做為看板標語的好點子:「超划算高麗菜!」與「超美味高麗菜」,兩者不分軒輊,對吧?於是你決定為兩個標語分別製作一個看板每天交替使用,並記錄每天的銷售量。過了一個月後,你由記錄的銷售量發現,使用「超划算高麗菜!」看板的日子,平均的銷售量竟高於「超美味高麗菜」1.5倍! 聰明的你透過這個簡單的實驗,決定之後都使用「超划算高麗菜!」的標語。 這就是A/B Test的基本概念:透過實驗測試的不同版本的成效差異,在這個例子中透過直接在菜市場擺攤來測試看板標語的好壞,而成效則是銷售量。除了判斷不同版本的成效外,不斷地重複A/B Test能持續改進產品/服務,並越來越貼近受眾/使用者心目中的「完美」。以菜市場的看板為例,你不滿足於「超划算高麗菜!」看板,打算比較它與「超美味划算高麗菜!」的成效。除了比較文字之外,你又持續測試了看本的顏色,大小,是否加入插圖等等,不斷的讓看板貼近消費者的喜好,逐漸讓看板為你的攤位創造最佳的銷售量。如果平時仔細觀察,你會發現Google,Facebook等企業也利用A/B Test不斷的在優化它們的產品與網頁。 線上教育與A/B Test 那A/B Test要如何應用於線上教育呢?以Coursera提供的後台服務為例,教學方可將學習者「分流」,A分流必須完成作業1,B分流則必須完成作業2;接著教學方就可以透過觀察Coursera後台的數據檢視兩個分流的測驗結果或完課率等指標來判斷哪個作業更能幫助學習者達到學習目標。相較於實體課程,線上教育在進行A/B Test時容易許多,除了抽樣進行分流與更新教學內容的難度較低外,大量的樣本數也讓實驗更具參考價值。 如果下次你與朋友修了同一門線上課程卻發現課程內容有部分不相同,先別急著打客服電話,也許你是正在參與課程優化的成員呢! 延伸閱讀: Conversion Lab - AB測試第一次就上手 哈佛商業評論 - 讓實驗為創新開路 撰文:臺大

【學習者的故事】學習的自主優化:數位學習體驗訪談

臺灣大學 EMBA 傑出學生陳同力,學生時代赴美取得紐約市立大學財務投資研究所碩士學位後,從事的工作一直以證券投資為主,目前學長在企業界是享有名譽的基金經理人、施羅德投信副總。 你可能很難想像工作如此忙碌的他,竟是平均每個月會拿到四張證書的 MOOC 重度使用者,更以其在線上課程所學的知識不斷地強化工作能力。 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學長在忙碌工作之餘,是如何持續學習的秘訣吧~ 最初是什麼原因讓您開始接觸 MOOC(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主要修習了哪些課程? 六、七年前,我開始尋找畢業後再受教育的可能。進入職場多年後日益熟練也習慣於既定的工作模式,漸漸少有新的突破。碰上科技的日新月異,資訊量與過去相比更是以指數型成長,來源從券商報告到新聞媒體、Line群組推播等無所不包,更多元卻也更瑣碎。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料,要去整理、分析出有用的訊息,光靠人腦實在無法應付。到了職場生涯第十年左右,我開始面臨工作瓶頸,覺得過去所學有所不足,當時因而非常迫切地想要學習電腦化分析,以克服數位落差。 有了這樣的動機,我進入臺大資工所開設的資訊訓練班,開始學習程式,並為此重新複習大學時代學過的數學。我利用 NTU OCW (臺大開式線上課程)看了微分方程、線性代數、微積分與統計等課程。NTU OCW 雖然只是側錄老師上課的內容,但畢竟經過授課老師良好的整理,所以使用起來效果還是相當不錯。後來更接觸了MOOC(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這樣的線上學習管道,認識了 Coursera 、 DataCamp 、 Udemy 等許多平台。現在,我是一個 MOOC 重度使用者,平均每個月會在線上同時修習三到四門關於人工智慧與程式語言的課程。 MOOC(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有什麼特色?相較於實體課程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在我修過的程式語言相關 MOOC 中,我覺得它們最大的共同特色是 Learning by doing,也就是授課者在講授課程的同時,也會安排讓學習者一步一步動手操作的作業。我很推薦 Coursera 創辦人 Andrew Ng 開設的 機器學習課程 ,這樣邊學邊做的學習方式很有意思,體驗起來比傳統實體課程單方向聽講的模式要有效率的多。 保持修習 MOOC 課程的秘訣是什麼? 因為自學線上課程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培養出能力,所以我認為修習線上課程不

史丹佛大學:思考問題課程 (Thinking Matters)

為什麼讀這篇文章: 有一部分的MOOC學習者他們的學習目的是為大學專業課程做預備以去補足高中教育的不足。在大學實體課程中,也經常會排入銜接課程,或許我們可以從大學銜接課程看出高中教育可以改善的部分及努力的方向,甚至也可以成為MOOC課程未來開課 的參考方向。本篇是介紹史丹佛大學相當受歡迎及重視的大醫銜接課程「思考問題課程 (Thinking Matters)」。 史丹佛大學於2012年開始「思考問題」課程,目的為培養獨到的省思問題以及明確表達問題的能力,如今史丹佛大學已有超過三十位不同領域的教授( who teaches Thinking Matters? )加入開課行列,並成為學校訓練大一新生的重點課程。 史丹佛大學長期以來都會為大一新生開設不同種類和需求的銜接課程,為學生們未來的專業課程做預備,而「思考問題」就是其中一門課程。在高中,學生們為了去準備SAT考試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回答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然而上了大學以後,學生們在專業領域中開始遇到許多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性問題,例如科學實驗、文學解讀、或是社會政策分析等。有鑑於此,史丹佛大學開設了「思考問題」課程,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這門的主要目標就是去發展學生培養提出嚴謹而真實問題的能力,並運用多元的授課方式和討論的互動模式去凝聚學生一起合作並培養出深度瞭解議題及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思考」課程的形式和主題相當多元,包含藉由解讀史詩、研究考古遺產、政治等主題去訓練問題思考,而這些課程的教學目標也不只是單純專注在知識本身,而是去更關心知識「如何」產生。 問題思考課程結構 講座課程:橫跨人類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律、地質科學、醫學等眾多領域的史丹佛大學教授為40-90位學生開設講座,學生將有機會與教授在課堂中互動,體驗到嶄新的課程主題和新的提問形式。 小型討論課程:這部分會由博士後研究員帶領學生討論特定議題,學生們將會對該議題有全面性的思考,而且他們也會和其他高度參與的同儕互相辯論想法。 這群博士後研究員助教將會悉心關注每位學生及小組,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作業及課程專題收到有深度的回饋,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原創思維。 問題思考課程的諮詢平台 由副教務長主持的「治理平台」:這個平台負責統合由各系所開設的問題思考課程,以